

失去亲人的寒冬......
亲爱的妈妈,你在远方慈爱地望着我吗?不要再走远,就在那灿烂云霞里陪着我,那样,抬抬头,我就不会太孤单......
(摄于1月16日)
冰雪初融(前几天极冷,凌晨时这些野鸭睡在冰面上如同雕塑);回到家,窗外霞光渐落林稍。
(2月7日)
一直觉得置备工具油彩等还是满复杂的事,加上没有大段的空闲时间,总想着退休以后再练习画油画。两个月前认识了一位业余时间经常作画的朋友,他用办公室的一角作“画室”,很热情地邀我去那儿尝试一下。这样试了一次,才发现迈出第一步并没我想象得那么繁琐,按耐不住兴奋,去Hobby Lobby一下子买齐了基本用具,就在厨房的餐桌上支上小画架开画了。很多时候要等前面的油彩干了才能加另一层,反正也是要等,正好零零碎碎一次画一点儿,就这样一个月左右画完了我的第二幅油画练习。
周末带着孩子们参加了童子军的宿营,发现了三种以前没有记录下来的野花。这一种是紫草科钟惠花属(Phacelia),原产美洲。该属有两百多种,单从图片我很难判断是哪一种. 刚刚下过雨,又是手机拍,花心不是很精致了。
四月宿营
春季童子军的宿营地又是我没去过的,周五那里白天一直大雨;女儿正好学校乐队有活动,我和孩子们五点过才出发;一路上担心着能否在天黑前赶到,是否又要在雨中搭帐 蓬,终究不是足够勇敢!晚上八点左右,宿营地的牌子终于出现在泥泞道路的前方,气氛兴奋愉悦起来!此刻雨已停,最后一缕阳光努力地穿出云隙,偶尔有染着霞光的蓝天从依然翻滚着的云后显现,连孩子们都喊叫着赞叹!夜里雨时停时歇,我睡得不实,却也不烦恼,安心倾听雨落在帐蓬上的嘀嗒声。凌晨,有一阵动物的嗥叫,然后是婉转轻悦的鸟鸣。周六是个晴天,晚上夜空深邃,繁星闪烁,孩子们很快就找到北斗七星。仰望星空,如此美好,甚至有片刻地感动。
我一直通过女儿留心着中美教育的不同之处,至少和我自己、一个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的经历相比,女儿的学习常常让我羡慕甚至称奇,先不说学校里有艺术、乐队等选修课,就是历史文学等也可以学得相当有趣味。比如讲到参加诺曼底战役的美军空降师以及他们供给紧缺的状况,孩子们要在学校设计制作降落伞(模型),下面绑上鸡蛋从高处扔下来;也会带些小食品等到学校,体验如何合理控制分发供给。讲到日本遭到原子弹的轰炸,孩子们不仅仅要背时间地点,还要辩论扔两颗原子弹是否是必要的。还有一周,每个课堂小组“建立治理”自己的“国家”,国与国之间为了生存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竟争,按老师的话,这是“关于战略与联盟的复杂游戏”。这个游戏持续一周,结束后女儿若有所思地对我说,“原来我也是可以使用谋略或小花招儿的”。女儿非常诚实善良,这里也相对民风纯朴,在她的生活里她大概是从来没有使过心眼儿的;我曾想过,她就是大草原上的绵羊,有一天不得不在丛林里生存的时侯,她会很快被打败?还是会演变成虎狼?她的感触至少让我一定程度上预期,人都是或多或少会被残酷的环境演变的。当然在我的人生观里,除非极端情况,绵羊也有以柔克刚的制胜之道,是不必非要变成虎狼的。这有点儿扯远了,回到作业。
初三的文学课老师是不是偏爱艺术,我猜?因为好多次课后作业都是以艺术的形式来完成。比如,学生设想自己是导演,要把一部文学作品搬上屏幕,作业是根据对每个人物的理解,选择生活中真的演员来演绎自己的戏,要说明为什么你认为某个演员的气质适合他(她)的角色。这样的方式给了孩子们机会把自己想像成大导演,在脑海中上演他们所理解的故事,又迫使他们仔细琢磨作品里的很多细节。
下面几幅女儿的作品都是课后作业:
根据小说场景制作3D模型. 女儿用粘土做了那些小人儿和柱子的底座.
文学作品是《安妮日记》,作业是以安妮家人的口吻写日记,这本日记还要“留下”历史与岁月的痕迹。女儿先工工整整写好,然后把纸页在咖啡里泡几分钟,拿到烤箱烘干,再把书角烧一下。
把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画到T-恤上
今年暑假带两个孩子回国探亲,也顺便去了自己一直向往的丽江。上半年总是很忙,没来得及攻略行程,到了国内后才边辗转边研究安排。这样星星点点地把计划的片段连接下来,居然也成就了一个收获颇丰的旅程,尤其是两个又长大了几岁的孩子,不仅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,也感知了浓浓的的亲情,回美国时非常依依不舍!除了满足自己的愿望,当然也是尽量让孩子们多学习了解。从文化上,我们走近了丽江的纳西,同纳西族及白族的司机聊天,在茶马古道上骑马,路经彝族的村寨,在香格里拉聆听藏族导游对藏传佛教的讲解;从地理上,我们看到了长江的上游(南京)及下游(金沙江),高山,峡谷,高原,湿地,森林/草原(普达措),克斯特溶洞(北京)。为了避免在高原地区过度疲劳,在云南的几天我们是边游览边休息,而束河古镇就是我们的住处,在那里我们悠闲散步,逛民族饰物小店,或坐在露天藤椅上喝冷饮,和鲜花,流水一起,融进高原阳光下的古镇画面。
四年前的宏村,去年的老魁北克和蒙特利尔老城,今年的束河------爱上了旧时光的痕迹与安宁。
总是很忙,一直没有静下心来续写去年夏天在加拿大的旅行。
我们离开千岛湖后又在渥太华/老魁北克和蒙特利尔都有停留,然后回到多伦多。因为是以探亲访友为主,出发前只计划了大概的时间地点框架,留下很大调整空间,这样的结果是既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度假的慢节奏,又收获了很多并未预期的经历;当然弊端是不可能提前做足功课,所以除了一路上边看边了解,回来后也对感兴趣的补了一下课,比如参观的三座教堂。就把博客当做学习笔记吧。网上对这三座教堂都有很详细的介绍,这里只简单摘录些; 图片除了注明的则是自己用iPad随拍于2014年七月的。
介绍具体教堂之前,先来了解一点基本信息.
Basilica ---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,原意是“王者之厅”, 本指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。基督教沿用了Basilica的建筑布局来建造教堂,尤其罗马风时代。随着历史的变迁,Basilica这个词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。今天在天主教中,有特殊地位的教堂被賦予「宗座聖殿」(Basilica)的頭銜,与这些教堂的实际建筑格式无关。截至2008年底,全世界共有1,520座宗座圣殿,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欧洲,特别是在意大利。 其中位于罗马市内的四座教堂被授予特级宗座聖殿(Major Basilica),其他宗座聖殿爲乙级宗座聖殿(Minor Basilica)。圣堂(oratory)即半封闭的礼拜场所,已经被提升为乙级宗座圣殿.
Notre-Dame --- 圣母。在宗教上,圣母是一個給與女性神明的称号,在基督教则指耶稣之母玛利亚。
A. 位于蒙特利尔老城区的圣母圣殿 (Basilique Notre-Dame de Montréal) ------ 北美最大的圣母圣殿,建于1829年,为哥特复兴式建筑,以内部金碧辉煌的装饰和众多的艺术收藏品著名. “大教堂最为壮观的则是它那恢弘气魄的穹顶。身处在宽敞高大的祈祷大厅内,蓝色的天花板在灯光的折射下发出如祖母绿般动人圣洁的光芒。以纯金打造的数以万计的星星布满穹顶,使整个大教堂如星空般夺目。穹顶下方,祭台正中的是《旧约》里描述的耶稣牺牲时的十字架雕像。围绕在耶稣受难像左右上下的四座雕像分别是:摩西、门西德克、阿荣和阿伯拉罕。两侧的彩绘雕像则是圣彼得和圣约翰及其他四众。祭坛上还有一个布道台。而在祭坛前方两侧均摆放着一座蜡烛台,蜡烛装在玻璃器皿中。祭坛上方古兰灯照射着华丽的天幕,而祭坛外一盏盏小烛灯则寄托了信徒们对天国的向往。” “从祭坛前方向大门处望去,在大门处的上方是一台著名的卡萨普瓦(Casavant Frères)管风琴。这台管风琴由5772根管组成,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”.
(上图引至网络)B.魁北克圣母圣殿主教座堂(Basilique-cathédrale de Notre-Dame-de-Québec)--- 是天主教魁北克总教区的主教座堂, 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,是墨西哥以北美洲最古老的主教座堂,也是北美洲第一座升格为宗座圣殿的教堂,目前被列为世界遗产.“主教座堂为新古典主义立面,屬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,左右有兩個形狀不同的尖塔,教堂內部設計精緻典雅,仍保存著法國統治時期的繪畫及銀器、宗教畫等收藏,連燈台都是太陽王路易十四所贈。”新法兰西的四位总督和北美最早的主教也安葬于此。
(来魁北克之前并不知道这个教堂的存在,我们只是在雨后的老城漫步,走过片片画廊,看人物和自然从画家笔下流出,听乐人悠扬的萨克斯风,进出光怪陆离的工艺品店,品尝记不住名字的西餐;无意中走进了教堂,突然就迎面满目金光灿烂,实在是有点儿震撼到了。而在我们走出没几步的时候,塔楼里的钟声响起,洪亮而肃穆;自然而然地停下脚步,回头仰望街角的尖塔,不禁沉浸在又似遥远空灵的气息里。完成期待是一种满足,而邂逅则是心怡的暗喜。)
C.皇家山圣若瑟圣堂 (Oratoire Saint-Joseph du Mont-Royal)---- 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宗座圣殿,供奉圣若瑟,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的皇家山西南角,1904年由圣十字架会会士安德列·贝塞(André Bessette)始建,之后经过扩建,完成于1967年。这座圣堂的穹顶是世界第三大。“安德列报告许多奇迹,多数与治疗疾病有关,许多残疾人,盲人,病人前来朝圣,甚至包括新教徒。圣堂内有一面墙展示了据称在此治愈的数千人的拐杖”。安德列的心脏保存在教堂博物馆内。